主耶稣基督所爱的弟兄姐妹:
什么是悲痛、忧伤呢?你泪流满面,双眼红肿,嘴里尝到不住流下的咸咸泪水,并且不时发出痛苦的呻吟声,或是深深的叹息,或是呜咽;但这些仍不能完全反映出你内心的感受,因为你的失声痛哭表达出内心无法释放的痛苦,甚至你灵魂的哭喊都是撕心裂肺的。如果是在古代或其他文化中,你就会披麻蒙灰、扯发嚎啕。
这就是悲痛,这就是忧伤。如果你昼夜以眼泪为粮,黑暗成了你的密友,仿佛神已经离弃了你,你已经一无所有了,那么这就是哀恸。无论你是披麻嚎哭,还是用纸巾默默擦泪,神的子民总有哀恸悲伤的时候;无论处于哪个文化或时代中,神的子民总有哀号痛哭的时候:因着逝去的亲人,因着国家的灾难,或是因着可怕的罪孽。
在耶利米哀歌中,我们发现了一段情感强烈的记载,诉说着以色列的悲痛与忧伤。是的,我们看到他们披麻蒙灰以示谦卑(2:10),但是我们更看到了这哀恸的原因和深切的程度。这首悲哀的诗歌描述了犹大因罪恶深重而导致耶路撒冷即将被神毁灭的悲惨光景。
有时我们称这卷书为《耶利米哀歌》,因为旧时的传统认为这卷书是第二位“大先知”所作的。称之为“大先知”或许有其道理,耶利米甚至以“流泪的先知”著称。他在耶4:19中写道:“我的肺腑啊,我的肺腑啊,我心疼痛!”他还在9:1中,如此祷告:“但愿我的头为水,我的眼为泪的泉源,我好为我百姓中被杀的人昼夜哭泣。”
耶利米是那位必须预言耶路撒冷将被巴比伦毁灭的人,也是将要见证这场大屠杀惊骇的人;因此,由他来向我们描述这些早期的预言应验时的黑暗情形是再合适不过了。在这卷书中,耶利米表达了对神的这群破碎的子民的深切悲痛。这是他个人的哀歌,也是整个民族的哀歌。
耶利米哀歌的大部分内容如同诗篇119,属于离合诗。每一章的每一节都以连续的希伯来字母作为起首(第五章除外),而且在第三章中,重复了三次。这种严谨的格式表明,虽然耶利米本可能被情绪所控,但他还是抑制了哀痛之情。因为他并非为了哀恸而作哀歌,也并非因自怜而沉溺在泪海中。这哀恸有其重点,有其目的。
因为耶利米哀歌是一首加长的离合诗,所以耶利米必须仔细推敲每个用词,这样他能认真思索,从这不幸中有所学习。他看到,虽然神的民所受的灾难只能怪他们自己,然而神并没有永远地弃绝这个罪恶深重的民族。这卷书的两个要旨是:忧伤和在忧伤中的盼望。我向各位讲的是耶利米哀歌5:19-22中的信息,即神破碎之民的悲伤痛悔:
- 在深切的愁苦中
- 怀着唯一的盼望
- 向永远的王(忧伤痛悔)
1.在深切的愁苦中
在这卷书中,耶利米既是向神破碎的百姓说话,也是代表他们向神说话。他们的“破碎”不仅是肉体上的,也是精神和灵性上的。耶利米写这卷书时,可能在耶路撒冷被毁后的十年内。当时骇人的惨况对于每个人而言,依然历历在目,过去的伤痛也依然让人几乎无法承受。
从列王记下中我们得知,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率领全军来攻击耶路撒冷(王下25:1-21);“他们对城安营,四围筑垒攻城”(25:1)。他围困耶路撒冷长达约两年的时间,城中的饥荒愈演愈烈。当这场惨烈的饥荒接近尾声时,发生了人吃人的惨剧;正如耶利米所写的:“慈悲的妇人……亲手煮自己的儿女作为食物”(哀4:10)。
最后,万幸的是城墙终于被攻破了。以色列军队企图逃跑,却在耶利哥的平原惨遭屠戮。在城内,巴比伦人横扫耶路撒冷的大街小巷,许多百姓倒在其刀下。那些在围困期间和随后肆略的杀戮中得以幸存的人,则被掳走、流放他乡:以色列王、王的众子、长老、官长、祭司、先知和平民,全都用鱼钩钩着被拖走。
尼布甲尼撒先洗劫了耶路撒冷的宫殿、民宅,然后下令放火焚城。城墙倒塌,城门被毁,除了少数没有被掳去的百姓留下看守以外,整个耶路撒冷只剩下一片荒芜、凄凉。
最糟的是,耶和华的殿——所罗门建造的金壁辉煌的圣殿——与城内其余的地方一样蒙受羞辱。圣殿的柱子被拆毁,贵重的金属被刮走,珍贵的器具和饰品被掳掠一空;随后被放火焚毁。是啊,最悲哀的莫过于此了,连神的殿都被毁了,殿中的祭司都不在,再也无人献上赎罪祭了。还有什么能比这更糟呢?
回顾短短几年前所发生的一切,耶利米内心的创伤丝毫不亚于怒火焚城的那天。活生生的痛楚贯穿全书,甚至从1:1节就开始了:“先前满有人民的城,现在何竟独坐?”接着在2:1中又说:“主何竟发怒,使黑云遮蔽锡安城?”
这些经文迸发出的一切痛楚都带有强烈的被弃感。耶利米和以色列向神哭喊道:“你为何永远忘记我们?为何许久离弃我们?”(5:20节)。因为远比母亲煮食自己的孩子更为可怕的是,人们认为,神竟然抛弃了他的子民!
神似乎真的离弃了他自己的百姓。神应许并赐给百姓的土地已成荒场;神拣选并托付给以色列的城已成废墟;神居住并赐福的圣殿里满了走兽。于是,人只能得出结论说:神也离开了。
如果神真的离开了,那是因为以色列自己的罪。他们因自己的过犯而被掳;因自己的悖逆而被神离弃、遗忘;因他们喜爱外邦的神明,转向外邦求助。他们以为有了耶和华的殿,就平安稳妥了。哦,耶和华的殿,耶和华的殿……然而他们是大错而特错,罪恶至极的!神有足够的理由丢弃他们,将他们从记忆中抹去!
诚然,以色列知道神依然没有离开。他们还在5:19节承认:他是永恒的。他没有走开,因为在整卷书中,耶利米和以色列都在祷告中向神恳求:“耶和华啊,求你记念我们所遭遇的事,观看我们所受的凌辱”(5:1)。是的,神永远都不会离开───但他还会帮助自己的民吗?哀歌结束时,他们所能做的就是向神谦卑地嘶声求问:“你为何永远忘记我们?为何许久离弃我们?”
作为21世纪的一个基督的教会,我们似乎很难对被掳的以色列人这种强烈的悲痛能感同身受——人吃人、血流成河、战火纷飞,最终被掳,感到被神离弃——我们似乎无法像哀痛中的以色列一样撕心裂肺。毕竟,我们恩慈的神再也不会这样惩罚他的民了,对吗?
然而神的民真的改变了吗?人心已经转变了吗?罪的可怕结果有丝毫的减轻吗?亲爱的弟兄姐妹,我们深知罪在我们身上根深蒂固。每个主日我们都应在宣读十诫后,在全体公开的祷告中承认我们的罪,在我们一周的所有祷告中也要如此。拜偶像的人、悖逆的人啊,神对我们发怒乃是全然公义的。人心并未转变,罪的破坏力也依然猖獗。
我们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都有许多值得哀恸的事。我们为罪哀恸,为罪渗透到我们生命中的深刻程度而哀恸。罪是所有苦难背后的根源:当我们与无处不在的诱惑争战时,当我们衰残的身体与疾病作斗争时,当我们站在所爱之人的墓旁时……是的,罪是这一切苦难的根源。这是一个破碎的世界,因为这世界充满了罪恶。
我们为着罪腐蚀了每个人的生命而哀恸,为着远离教会的成员而忧伤。作为他们的兄弟姐妹,我们是不是本该做些什么来帮助他们呢?如果他们从此不再回头了,我们没有责任吗?
我们为自己个人的罪忧伤。为什么我明知是正确的,却总不去行呢?神怎能赦免我所犯的罪,以及我知善而不行呢?如果我真的得救了,为什么我还一直违背神的诫命呢?
作为神的教会,我们为自己的罪和软弱哀恸。为什么主日没有更多的邻舍来我们的教会?为什么我们没有更热心地向弟兄姐妹说鼓励或劝戒的话呢?
我们应当为罪忧伤,为罪在世界、教会和我们心中的破坏力而忧伤。但是我们没有像以色列那般全然地破碎,没有象他们那样被神藉着巴比伦来严惩而感觉被遗弃。然而我们若真地看清了自己的罪,就当重新意识到我们是何等地堕落;倘若神弃绝我们,那又是何等地公义。他理当遗忘我们!理当离弃我们!但他没有、也不会遗忘和弃绝我们。
有那么一片刻,耶利米似乎陷入被神离弃的深渊里:哀歌的最后一节极其阴郁:“你竟全然弃绝我们,向我们大发烈怒”(5:22)。耶利米反省说:人类罪恶的代价是无法担当的,谁能完全偿付呢?神不能容忍他的子民犯罪,那么邪恶悖逆的百姓岂能存活呢?神已经以可畏、激烈的方式大发烈怒,而且可能会再次发怒,难道他的忿怒不会转消吗?
同时,在我们的生命中,神不时地加给我们苦难,这好像太无情了。这苦难是否会有个尽头?还是神要不停地把苦难倾倒下来?在精神和灵性深处的黑暗中,基督徒能感到他们被弃绝,似乎神心中的怜悯已经荡然无存了。
然而我们知道,就算以色列人受到了严厉的刑罚,神也没有离弃他们。他们觉得自己被离弃了,但事实上他们绝对承受不了真的被遗弃。我们也无法在神的怒气下存活。相反,这些话将我们引向基督,他能担当、并且已经担当了罪的最终代价。当基督被钉于十字架上时,他祷告说:“我的神,我的神,你为什么离弃我?”在十字架上,基督被永远的离弃了——神离开了他!而他也承担了神无限的烈怒。他被弃绝、被破碎、被丢进了深渊,是为了能随时随地给予神的民唯一永恒的盼望。
2.怀着唯一的盼望
尽管以色列人为失去了曾经的美好而流泪哀伤,他们依然能凭着信心向神呼求。在看似绝望的境地中,他们对神的疑问和祈祷都是他们的盼望在日益增长的标记。他们并未破碎到无法向神回转的地步。
“耶和华阿,求你使我们向你回转,我们便得回转。求你复新我们的日子,像古时一样”(第21节)。当然有许多人重新回到犹大的家园,这些地方需要被重建和更新。今天甚至有些公司就专门从事“重建”的工作,如火灾、水灾或其它灾难后的重建。若当时耶路撒冷有这类公司的话,肯定生意兴隆───重修烧焦的房屋,重砌损毁的石墙,重建毁坏的圣殿。
神的子民祈求重建,并不是始于物质上的重建:“耶和华啊,求你使我们回转”。耶利米和以色列都知道毁坏的城墙和废弃的圣殿,只不过是心中愁苦更深的象征。他们需要回转成合神心意的样式。“耶和华啊,求你使我们向你回转”。他们曾向列国的偶像卖俏示好,还与他们立约结盟;他们自欺地认为有了这个虚浮的信仰就可以万事大吉了。这罪伸出它的爪牙,拽着他们背离了神——而唯有神才能打破一切罪的捆绑,并领他的子民归回。
他们祈求:“求你复新我们的日子,像古时一样”。身处巴比伦这被掳之地,回想着耶路撒冷的美景,它四周由群山环绕,山上长满了葱郁的橄榄树,以色列人或许会陷入茫然的思乡之情:“还记得过去那些好日子吗?”然而,他们不是在此呼求神让一切都恢复原状,因为时光永远也不会倒流。相反,他们追忆到底是什么使过去的时光如此美好。在摩西、大卫和所罗门时期,那时神的子民因顺服而昌盛;那时他们谦卑地服事神,因而蒙神祝福。“请应允我们,复兴那些日子。我们好来服事你,并再次得享你所有美好的恩赐。”
他们知道,惩罚他们的不是巴比伦,而是神。因此,也必是神在恩惠和怜悯中使他们回转,而不是巴比伦或任何别国。这就是他们的唯一盼望。只有神能以大能扭转他们的心,他们才能回转,他们的悲痛才能停止。
耶利米哀歌以谦卑的悔改祷告和对真正与神和好的渴望结尾。在这段经文中,神破碎的子民不看所有外在罪的结果,甚至也不看所有使他们伤心的可怕之事;因为他们省察“内心”,发现了根源所在。回转必须从内心开始,复兴亦当如此。
因为对他们而言,为罪哭泣是毫无意义的。的确,我们可以每次主日崇拜时都认罪,一年52个主日,我们可以为罪而感到万分懊悔,罪疚感也会使我们(心灵)破碎。但真正的悔改不单单是肿胀的双眼或忧伤的心。我们必须改变!我们必须离开罪,转向神。否则我们的哀歌就是自欺,我们每天虔诚的祷告——“免我们的债”,也不过是自我蒙蔽而已。
保罗在哥林多后书7:10写道:“因为依着神的意思忧愁,就生出没有后悔的懊悔来,以致得救。但世俗的忧愁,是叫人死”。他说有两种为罪忧伤:一种是因犯罪而导致了一些不好的后果,由此而产生的忧伤,或是因着罪被人发现而忧伤,或是那种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快就会消褪的忧伤;另外一种为罪的忧伤,是能激励你悔改,鼓励你采取行动,砍掉你犯罪的手,改变你的生活方式,并为那赦免你的神而活的。
当耶利米写完长长的哀歌后,圣灵引导他从泪水中得出了一个相应的结论:神破碎的子民必须藉着他的大能,内心回转。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再次活过来,并且享有恒久的喜乐。我们唯一的盼望就是神会赦免我们,并亲自重建我们。否则罪恶将永远困扰我们,邪恶将永远追逼我们;我们将在那“哀哭切齿”之地以泪为食,不单单是今天,而是永远的永远。
亲爱的弟兄姊妹,请哀恸吧,然后藉着圣灵的大能悔改,为着复兴而祷告吧:“耶和华啊,求你使我们向你回转,我们便得回转。求你复新我们的日子,像古时一样”。“恳求你帮助我离弃罪孽!用你的圣灵充满我!显明我的愚昧并指教我!为了耶稣基督的缘故,领我回到你面前!”
让我们不仅为复兴而祷告,还要为复新而努力!让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每对夫妻和每个教会,都来勇敢地面对自己的罪恶和软弱。无论这些罪和软弱是多地丑陋不堪,让我们都来察看自己的罪,谦卑地认罪;让我们在除去罪恶的过程中相互扶持;让我们彼此负责,彼此认罪,相互代祷。只有这样,一个教会才能蒙其元首的祝福。
3.向永远的王(忧伤痛悔)
当以色列跌倒时,其君王和统治者也都一同跌倒。当耶路撒冷的城墙开始倒塌时,西底家王和他的军队一起逃跑,却被巴比伦人追上并俘虏。正如我们先前所说的,以色列全军覆没;而西底家则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儿子们被杀,然后他的眼睛被剜出来,被绑着掳走。
虽然西底家不是伟大的君王,以色列人却都切切地指望他。因为神不是曾说过,大卫的子孙必永远作以色列的王吗?只要大卫的子孙尚有一个存活,就还有希望!然而就连大卫那坚固的宝座也轰然倒塌了。耶利米在4:20中恸哭:“耶和华的受膏者好比我们鼻中的气,在他们的坑中被捉住”。他们的君王不过如此,那个应许也没了指望。
然而现在,耶利米和以色列人有了截然不同的视角:“耶和华啊,你存到永远。你的宝座存到万代”(5:19)。哪怕所罗门的宫殿毁坏了,神依然坐着为王;哪怕圣殿——所谓神的宝座所在地——倾覆了,神依然坐着为王。任何撼动世界的事都不会干扰影响这位世界的创造者。他以智慧、能力、圣洁和恩慈治理万有,坐着为王直到永远。
正是神的永恒性,激励了耶利米写下最后几节对回转充满盼望的经文。永不摇动的盼望总是从神来,他是那位满有公义、能力、恩惠和慈爱的神。三位一体神的本性才是我们信心的唯一基石——因为他无论如何都不会改变。
只要想想3:22-23所写的,你就会发现它犹如一颗美钻,在耶利米哀歌的正中灼灼放光:“我们不至消灭,是出于耶和华诸般的慈爱。是因他的怜悯不至断绝。每早晨,这都是新的。你的诚实极其广大”。为什么我们不至消灭?为什么我们有盼望?还是因为耶和华的伟大慈爱、怜悯和信实!这段经文也告诉我们,救赎与复兴乃取决于神和他的本性。
这意味着虽然罪恶扭曲了这个世界,甚至使我们的生命支离破碎,但我们依然可以仰望那位高坐在大卫宝座上的永远君王——耶稣基督,他承受了神所有的烈怒,如今他掌权并赐福他国中的百姓。
亲爱的兄弟姐妹,让我们每天都全心全意地为罪哀恸,并回转归向神!时时俯伏在地的回转是何等谦卑,然而他的回应是确信无疑的。我们的大君王永远都不会对我们转脸不顾,而总是赦免我们,复兴我们。他总是把我们从哀恸中救拔出来,藉着他的宝血赐下永远的祝福。是的,正如耶利米在另一处所说的:“……因为我(耶和华)要使他们的悲哀变为欢喜,并要安慰他们,使他们的愁烦转为快乐”(耶3:13)。
阿们。